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全面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12-17 [来源]: [浏览次数]:

全面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各位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第六届教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第六届教代会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力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本科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先后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工程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要求,完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合作教育为载体,实施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与学模式改革。成立辽宁省首家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设立腾讯卓越班、8个专业创新实验班,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加强本科学生国(境)外交流。2011年学校被列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7年作为省内第一所高校参加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批16项国家级和157项省级教学工程建设项目,1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2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和辽宁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获批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42项、省级奖励1982项,有4名学生先后荣获第七、第八、第十、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个团队荣获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辽宁省乃至全国保持前列。2017年,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所高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强和规范培养过程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遴选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全面修订各类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盲审制度,制定并实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及管理办法。2011年以来,研究生在国家一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189篇。有14篇论文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批辽宁省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5项。全面实施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单位、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被评为辽宁省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

(二)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学科专业实力不断增强

2017年学校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辽宁省重点建设一流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9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前70%。2011年以来,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获批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增1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截至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在省属工科院校中排名第一。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撤销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及专项评估工作。

实施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发挥“大安全”“大矿业”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建设 7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省质量工程建设专业、7个应用型转型专业。6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完成认证专家进校考查。按照新工科建设理念,面向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申报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等新兴工科专业。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机制,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停招10个专业、合并2个专业,基本实现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间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

(三)坚持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为辽宁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试点单位,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规章制度。开展企业科技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研,设立市场调研基金。举办2018年校企合作交流暨对辽服务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与4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2011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973”项目、重大研发计划项目2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项,经费9492万元,每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始终在省属工科院校中排名第一,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获批省部级纵向项目818项。有273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有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387项。在特级期刊发表论文1243篇。2013年进入全国高校科技经费百强行列。

整合优势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获批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大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11个,4支团队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团队。获批军工科研单位二级保密资质,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新设立的防冲击地压专家委员会挂靠我校。自然版和社科版学报多次获得优秀期刊等奖项,影响因子大幅提升。主办或承办国际和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百余场次。

牵头组建辽宁省安全技术与装备产业等3个校企联盟。成立安全监管监察学院并获批成为辽宁省安全监管监察学院。与阜新、葫芦岛、营口、抚顺、北票、岫岩等多个市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阜新转型创新发展研究院,全面服务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

(四)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提升计划,着力培养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拔尖人才。坚持高标准、重质量的成果导向和教学科研并重的原则,重新修订教师岗位申报条件,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成果量化标准,设置教学为主专用岗位。出台鼓励教师研修和攻读博士学位政策。有2名教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有26名教师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人才工程项目,有9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有2个团队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修订人才引进办法,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2011年以来,柔性或全职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10人,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240人。

(五)持续推进学风建设,招生工作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化等改革,扎实有效推进以关注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关爱学生成长为重点的“三风一室”建设,先后围绕“优良学风建设年”“学在工大、诚信工大”主题教育,开展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实施学业辅导等工作制度。积极有效应对招生制度改革,树立全员招生意识,建立学校统筹、学院为主、校院互动、全员参与的招生工作体制机制。按照稳规模、调结构、促就业、提质量的原则,科学编制本科招生计划,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生源质量得到提高。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院校,2017年获批教育部“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和中欧转学分项目,辽宁省政府奖学金招生数量连年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一。2011年以来,累计培养各层次各类型留学生2135人,留学生生源国达到35个。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和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紧跟“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成立中俄地下资源绿色开发与洁净利用国际联合研究院,加强了与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批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露天矿安全绿色开采团队走出国门,正在承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获批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逐年增多,先后有408名青年教师赴海外研修。获批国家外专局“国际高端人才项目”3项,15名外籍专家分别获得辽宁省政府颁发的“辽宁友谊奖”和“辽宁荣誉奖”。

2012年,学校成为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创新市校合作模式,与阜新市、葫芦岛市建立了会商机制。举办校友高端论坛、千名校友进班级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校友联系,促进共同发展。成立教育基金会,并被认定为4A级社会组织。

(七)严格规范内部管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

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章程、综合改革方案,并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备案。制定和修订《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加强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对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进行了清理。加强风险防范管理,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注重经济责任和财务收支审计。严格经费审批程序,强化“三公”经费和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严格事前审批制度,规范公务接待管理。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加强公务用车管理。

(八)加强和改善校园民生,办学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改善

建设了阜新校区玉龙校园教师公寓和葫芦岛校区龙湾校园二期住宅,加强玉龙校园和龙湾校园家属住宅区物业管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由8%提高到12%。在教学工作量酬金基础上实行教学质量酬金制度。学校投入资金在三个校园建立了教职工食堂,改革优化教职工午餐补助制度。实行取暖费暗补变明补政策,逐年补发临时津贴。每年为全体教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发放生日礼物。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教职工身心健康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学校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了阜新校区专业综合实践中心、葫芦岛校区图书馆和专业综合实践中心。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吸纳社会资金5000万元用于信息化改造。积极争取各方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力推进两校区供暖管网改造、供电设施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图书文献资料数字化建设、教学科研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创新投资方式,建设科技大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依法依规对校园周边进行产业开发,开发住宅实行教师购买优惠政策。

(九)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学校党委始终切实肩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先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学校党的建设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胜利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今后五年14项重点建设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干部挂职锻炼、选派干部到乡村工作。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创新了“一条主线、五个平台”党建工作模式,不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2011年以来,累计发展学生党员6174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历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大力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家文化”“和文化”“廉文化”“创文化”特色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等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辽宁省委实施细则,建立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了勤政廉政、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统战和群团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一批共青团组织荣获全国和省级荣誉称号。

回望发展历程,我们取得了显著成绩。踏寻发展足迹,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始终加强党的领导。校党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挥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深化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是始终坚持特色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应用创新特色、学科专业的工程特色、科学研究的应用特色、大学文化的“太阳石精神”特色,以特色取胜,以特色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始终推进改革创新。我们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发展方式、内部治理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

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把师生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规划的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等涉及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好事,都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全校智慧和力量,使广大师生员工共同为学校发展出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是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勇于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这是我们辽宁工大人的品质,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过去七年里,我们辽宁工大人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巨大成就。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回顾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学校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困难和新挑战。全面服务辽宁振兴和地矿行业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作为,不断凸显和充分发挥办学优势特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四个回归”,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并坚持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的发展态势,教师队伍的稳定、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教育全球化的大趋势,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视野还需拓宽,国际化办学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面对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新要求,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重心需进一步下移,责权利需进一步明晰,两校区之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优化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我们有心无旁骛的定力和毫不懈怠的干劲,更需要我们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以拼搏进取的工作作风、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开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征程。

二、今后两年的工作任务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省上下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召开,使我们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任务更加明晰。今后两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奋力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攻坚之年。我们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建设,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一)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培养一流人才

坚持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精神,认真总结梳理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经验做法,落实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各项整改任务,确保整改实效。着眼新的工科和工科的新要求,加速发展新工科专业,加快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鼓励支持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交叉与融合,促进工工协同、艺工交融和文理渗透,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建设路径。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好腾讯卓越班和各专业创新实验班。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专业结构。科学规划实施本科专业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确保所有专业都要通过基本认证,3年内实现80%的专业通过国家认证,30%以上的可认证专业通过国际认证。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紧盯工程技术发展,将最新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行业等技术标准融入课程,建设一批优质线上线下课程。以成果为导向,提前布局、重点培育、主动规划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提升其系统性、科学性、有序性,力争在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一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方面取得一批省级和国家级标志性成果。构建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运行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收集与反馈的有效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规划—标准—执行—监督—评估—反馈—改进”闭环机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各学院的主渠道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科研相融合,与课外科技训练、企业实际问题相融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助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学生工作关爱融入学生。深入开展考风考纪教育,扎实推进考风建设,建立考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学风实践教育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加强学生行为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住宿园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千名校友进班级”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招生制度改革,按照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优化招生结构,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抢占生源市场,全力以赴完成招生计划、提高生源质量。鼓励支持在辽就业,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提升各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积极探索跨学科、跨机构协同培养学术研究生,加强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利用校企联盟平台,加强研究生培养与平台建设的融合。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和监督。开展好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着力在实践基地建设、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联合培养、创新竞赛、优秀教材和教学案例等方面下功夫。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紧跟2020年学位点评估,调整改革研究生招生方向,建立硕博连读招生培养模式,博士研究生招生探索实行申请考核制。建立研究生招生就业专项奖励制度。建立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招生数量等挂钩。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

转变继续教育模式,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推进继续教育重点向网络教育、终身教育转型,积极探索非学历教育新模式。

(二)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各学科要明晰在辽宁省和全国的现实位次和近期、中长期目标定位,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面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和辽宁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五基地”建设需求,整合优势办学资源,以3个辽宁省重点建设一流学科为核心,着力建设2—3个一流特色学科群,加快学科转型升级,制定好建设方案。围绕辽宁省一流学科绩效任务考核指标,培育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力争在2020年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各学科位次前移。进一步做好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2019年国家抽查评估、新增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各项准备工作。做好2020年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增列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工作,抓紧时间补短板,力争有新突破,积极论证在交叉新兴学科领域新增学位授权点。制定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对于培养质量不高、支持平台不够、招生就业质量不好、导师队伍不达标的提出预警,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力的要予以撤销。对于建设质量好的学位授权点在导师遴选、招生等方面要予以倾斜。修订学科学术带头人遴选管理办法,全面规范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遴选、考核、资助与奖励机制。做好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

(三)以抓好队伍稳定引进培养为重点,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着力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明确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

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各学院各学科都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使每一名青年教师在科研上有方向、在教学上有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办法。与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相结合,修订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大资助强度,突出资助效果评价。拓展教师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国家、辽宁省和学校各类项目,鼓励支持教师出国研修或参加学术会议,实现公派教师赴海外研修数量逐年递增,提高具有国(境)外学术经历的教师比例。继续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开放实验室攻读学位、进修学习。要将为本科生授课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晋级、绩效考核的刚性要求,实现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构建教师荣誉体系,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落实好辽宁省各项人才政策,刚性和柔性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一院一策”“一人一策”,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继续引进博士教师,改善学缘结构,优化学历结构。各学院党政负责人作为人才引进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引进工作方案。

着力抓好师资队伍稳定。加强人力资源统筹规划管理,根据教师专业、技能和特长,促进校内人才合理流动,搭建平台,发挥作用,增强事业感、职业感和归属感。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本着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提高教职工特别是骨干教师的收入水平。全校特别是各学院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氛围,各级管理干部都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关爱教师,凝聚人才,稳定人才。修订现有政策,加强制度约束,提高离职成本。

(四)以服务区域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职责,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全面服务辽宁振兴和产业发展。面向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瞄准辽宁装备制造、新材料、地理信息、北斗导航和位置服务等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发展智慧城市技术,发展建筑、交通、电气、电信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积聚发展新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与辽宁联盟企业合作组建一批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企联盟信息数据平台,确保在协同创新、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成效。每年争取在辽宁地区成果转化合同经费数达5000万,重大合作项目10项以上。加强与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阜新市的合作,做好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辽西北分院和辽宁工大科技创新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加强重点项目和高层次成果奖励培育申报。每年申报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数200项以上,获批30项以上。聚焦国家能源需求,强化地矿特色和优势,加强对资源开采利用、环境修复、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发智能开采、物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利用技术。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合作,争取与煤炭100强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建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科技奖励。组建形成的32个科技创新团队要制定发展规划,在大工程、大安全、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军民融合等领域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新的特色。各学院各学科要积极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使广大师生了解紧跟学术前沿,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科研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研究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加强各类研究院考核管理,建立淘汰机制。

(五)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教育学院建设,稳步扩大和提升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层次,优化留学人员结构,力争留学生生源国达到40个,在校留学生总数超过200人。积极申报和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境外办学项目,力争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和中美转学分生项目,拓宽渠道吸引各国各类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依托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等合作平台,拓宽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依托中俄地下资源绿色开发与洁净利用国际联合研究院,抢占地下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制高点,打造国际领先的科研创新源发地。深入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使更多的在校学生参加联合培养、学分互换、短期访学、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实践、短期社团文化交流、国际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

主动融入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落实好校地合作协议,开辟新的合作地域,提高校地合作水平,以贡献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完善与阜新市、葫芦岛市的市校会商制度。加强校友会建设,凝聚广大校友力量,促进广大校友关注支持母校建设发展。

筹备办好庆祝建校70周年各类活动。以“简朴、隆重、务实、创新”为原则,突出“传承精神、凝聚力量、共促发展”的校庆主题,以“文化校庆、学术校庆”为重点,举办各类有温度、有特色的校庆活动。以校庆为契机,全面总结办学经验,挖掘历史积淀,汇聚各方力量,建设好校史馆,编纂好校史,拍摄专题片,充分展示学校形象和办学成果。

(六)以提高管理效率质量为目标,加强内部治理

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形成一套责权利明确、人财物科学配置、操作性强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绩效管理制度,注重公平效益,促进内涵发展,促进重心下移,促进二级单位责权利统一。完善两校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日常运行相对独立、政策措施协调一致的体制机制。完善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 推进实施二级教代会制度。

优化两校区三校园资源配置,各类资源优先向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倾斜。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统筹管理,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做好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设备经费等各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为学校经费决策和资金调度提供依据。积极合理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各渠道的政策拨款,进一步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各类资金收入的集中收缴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采购与招投标工作。加强总务后勤管理,理清甲乙双方关系,提高后勤服务保障的水平和质量。完善国有资产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校固定资产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加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管理,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和消防安全管理,强化安全责任,防止和杜绝各类事故、案件的发生。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师生利益,建设和谐校园。

(七)以师生员工为中心,积极改善民生和办学条件

广大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人,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学校的兴衰荣辱与每位师生员工息息相关。每一名师生员工都应该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汗水,发挥正能量,同时学校也将竭尽全力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竭尽全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让每一名老师在学校感到有地位、有尊严,让每一名老师安心、舒心、安身、安业,让尊师重教在全校蔚然成风。学校将努力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实施三年收入增长计划。学校将努力改善教职工住宅区环境,进一步提升住宅区服务功能和品质。每年开展教职工健康检查,建立教职工健康电子档案。学校将积极与两市人民政府沟通,争取子女入学的优惠政策,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学校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智能教学环境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推进校园“一卡通”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玉龙校园和龙湾校园体育馆建设。重视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学习和健康,办好老年大学,使离退休教职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八)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保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牢牢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重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按照中央和辽宁省委要求,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着力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全国和辽宁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强化组织生活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20字好干部标准选拔任用干部,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纪律教育。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严格执行省委和学校实施细则。扎实做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改进工作作风,以马上办、钉钉子、勇担当的精神,落实好每一项决策部署,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大力弘扬我们特有的“太阳石精神”,挖掘提炼新时代“太阳石精神”的新内涵,推进“家、和、廉、创”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清正廉洁、理性仁爱的干事创业氛围,以优良的校风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使每一名师生员工都能够爱校荣校、乐学敬业,齐心协力为学校发展、为师生幸福贡献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2019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学校发展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