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档案
姓名:刘旭钊
班级:软件研22-1班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研究方向:图像翻译
硕士导师:杨本臣副教授
任职经历:软件研22-1班班长
二、学术成就与科研风采
论文发表:
Yang B ,Liu X ,Li Y , et al.Multi-attention bidirectional contrastive learning method for unpaired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J].PloS one,2024,19(4):e0301580-e0301580.(SCI三区)
所获荣誉:
2024年 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4年 荣获“2025届辽宁省优秀毕业研究生”
2024年 荣获学校“优秀共青团员”
2022年 荣获学校“优秀志愿者”称号
三、读研收获、经验分享、职业规划:
站在当下回望读研三年,是知识的深耕,也是认知的重塑。这段旅程不仅让我在学术领域有所突破,更让我在实践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成长。
三年,是知识与认知的双重提升。在学术研究中,我通过研读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提升了专业能力,培养了严谨的学术思维。同时,实践项目的开发让我明白,课堂算法与实际可用系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需要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工程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时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专业知识,也让我在认知上有了新的突破。这三年,更是规划、实践与积累的智慧。读研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合理规划时间与资源。从课程学习到科研项目,再到实习实践,每一步都需要统筹安排。秉持“实践驱动成长”的理念,我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培养了综合能力。
为了拓展视野,我积极参与校外实习和行业交流活动,努力跨越校园边界,融入社会熔炉。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对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始终秉持“厚积薄发”的理念,不断积攒经验。无论是科研论文的撰写,还是求职技能的储备,我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三年时间,更是职业生涯的沉淀。我始终秉持“实践驱动成长”的理念,努力成为能兼具技术与产品思维的职场人。我通过实践项目认识到,职业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持续的自我提升。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回顾读研三年,我深刻体会到坚韧与勇气的重要性。未来,我将继续凭坚韧毅力与无畏勇气,迎接挑战,不断突破自我。
四、社会服务与实践经验
实习经历:
1. 2024.11--2025.3 智谱AI 产品实习生
2. 2024.9--2024.11 学而思 产品实习生
3. 2024.5--2024.9 掌阅科技 产品实习生
五、致后来者
个人箴言: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给学弟学妹的寄语:
1. 选定方向:未雨绸缪,锁定职业航向,及早启航;
2. 合理规划:统筹学业生涯,步履稳健,行稳致远;
3. 拓展视野:跨越校园边界,融入社会熔炉,拓宽认知天地;
4. 积攒经验:前瞻未来,储备公考、求职技能,厚积薄发。